名點介紹
烘糕
為安徽省傳統糕類名點,在合肥被譽為糕點族中的“四大名點”之一。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,傳說始于北宋末年。烘糕金黃油潤,疏松多孔,香酥可口,味美甘甜,久放不會變味,不減焦酥,便于貯存攜帶。說起烘糕的由來,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。北宋末年,在淝河之濱居住著一位翁氏人家,翁媳的男人從軍在外,家里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。因時局動蕩,田地歉收,日子甚不好過。為了照顧好老婆婆,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饑。翁老太見生活如此困苦,想到兒子在外,是死是活沒有準定,自己又年逾耳順,死多活少,不忍再拖累兒媳。一日,翁老太將兒媳叫到跟前,好心規勸兒媳改嫁,另謀生路。然翁媳是個賢媳良婦,執意不從。 無奈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,翁老太因焦兒憐媳,漸漸病倒。為了侍候好翁老太,翁媳日日想方設法,忙吃送喝,悉心料理。為了使翁老太能開胃口,一日,翁媳突發奇想,將在外討得的一點面粉和食糖,放在一起加水拌和,做成薄餅,入鍋煎烤,待焦黃酥脆后,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。翁老太聞此香味,胃口頓開,邊品嘗邊問翁媳道:“這是哄糕(哄糕,即這是什么糕)?”翁媳為了讓翁老太高興,便隨口付和了句:“這是烘糕?!庇纱?,就有了“烘糕”。 卻說這翁老太嘴嘗烘糕,心里卻記掛著兒子,便有意將烘糕節存些在罐子里:一來好讓兒子回來后能嘗到烘糕,二來也是要告訴兒子,其在外時,媳婦對其照料得很好。 過了一些時候,金兵終被岳家軍打敗。一日,岳家軍將領劉琦領兵路經翁老太家門口,翁老太一時高興,叫翁媳攙起,拿著其存放的烘糕慰勞抗金將士。因烘糕香脆且甜,將士們嘗后均交口稱贊,從此烘糕的名子就被傳開了。 后來,合肥民間糕點師將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進,做成小長方形薄片糕點,這就是流傳至今日的“烘糕”。
原名“面糖”、“董糖”,起源于明朝末年。它是用純白芝麻、白糖粉、富強粉、麥芽糖等為原料。生產出的糖塊厚薄均勻,骨薄如紙,剖面層次清晰,呈螺旋體,色澤為乳白色;入口酥軟,細膩無雜質,香味濃郁,甜而不膩,營養豐富,老少皆宜。系長江下游傳統名優糕點。其“味甜而不膩,糯而不粘、酥而不碎”,老少咸宜,深受群眾喜愛。 酥糖亦稱“面糖”、“秦尤酥糖”、“董糖”。明末,作坊開始以麥面、芝麻、糖為原料,經焙炒、加工而成,俗稱“面糖”(小包糖)。清初,有秦、尤姓兩位師傅將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,進行改制而成,故又稱之為“秦尤酥糖”。后一位董姓師傅又將秦尤酥糖精心改制,將糯米稀骨多層次與面糖折疊,即謂之“董糖”。又有文人撰寫一說:“明崇禎年間,江南名藝妓董小宛,擅長烹飪,精于制作花露,巧手會做糖食糕點。一次才子冒襄(字辟疆)生病,董小宛獨出心裁以芝麻、白糖、炒面、糖稀、香油等原料,精心制作方塊酥糖,給冒襄食之?!逼涮恰八执嘞闾?、開胃心爽”。后經民間流傳,人們即稱此糖為“董糖”?!冻绱ㄥ肼勪洝芬灿涊d:“董糖,系冒巢民(冒襄之號)妾董小宛所造?!?遠近聞名。
在安徽合肥被譽為糕點族中的“四大名點”之一,在國內享有盛譽。相傳起源于北宋時期,其名稱也是幾經變化。合肥大麻餅以南瓜為主料,白糖、冰糖為配料,再配上青紅絲,再和拌麻油做餅餡,用精細面粉做成餅狀,并將餡包入其內,外皮粘上密密麻麻的芝麻,入烘爐炕制而成。這種麻餅面如蟹殼黃色,邊沿泛白,吃起來脆而不焦,香甜柔軟。合肥大麻餅歷史比較悠久,它的名稱也是幾經變化,先稱“金錢餅”,再改叫“得勝餅”,后又謂之“鴻章餅”。這其中演出了一幕幕歷史話劇。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,合肥一帶就用面粉制作一種銅錢大小,實心無餡的餅子,外表還布著密密麻麻的芝麻。當時稱之為“金錢餅”,老百姓逢年過節時必備“金錢餅”食用,據說是圖個吉利,招財進寶。元朝末年,紅巾軍農民大起義在淮北地區爆發。合肥離淮北很近,也有很多窮苦農民加入了起義軍,在朱元璋的隊伍中,有個將領張得勝,他就是合肥人。有一次,朱元璋派張得勝率水軍為開路先鋒,攻打長江邊的港口--裕溪口。張得勝帶領的水軍都是家鄉子弟,為了讓士兵們吃得飽,吃得好,更好地投入戰斗,張得勝吩咐家鄉父老制作一種以糖為餡的大“金錢餅”,稱作麻餅,作為水軍的干糧。家鄉子弟兵吃著家鄉的特產點心,精神振奮,軍威大增,一鼓作氣地攻下裕溪口,打敗元軍,并乘勝攻下采石磯。這一仗的勝利,意義非同小可,為朱元璋不久后攻占集慶(今南京)奠定了基礎。張得勝指揮的這一仗獲得大勝,朱元璋感到非常滿意,當他得知水軍當時吃的家鄉點心,戰斗力倍增的事后,高興地稱這種麻餅為“得勝餅”。結果在明朝,“得勝餅”成為最流行的糕點之一。經過500多年的流傳,到了清代光緒年間,在合肥有一位名為劉東泰的人,他原是清末洋務大臣李鴻章家中的管事,后辭官回鄉,在合肥開了家食品雜貨店。他雇傭幾名糕餅師傅,對流傳已久的“得勝餅”加以改進。他們將餅做得更大,加大餡的內容、分量,表皮的芝麻粘得飽滿、均勻,色澤黃亮。新制作的大麻餅上市后,購買者蜂擁而至,店家供不應求,大家都稱贊它特別好吃。劉東泰的生意火紅,這時他想到他過去的上司李鴻章曾很喜歡吃家鄉合肥的那種麻餅,就叫師傅精制800筒(一筒10個)大麻餅送給了李鴻章,作為新年賀禮。李鴻章品嘗后,連連稱好,又將它們分贈給朝廷的同僚。就這樣,劉東泰的產品一下子出了名,流傳全國。劉東泰為了感謝老上司的嘗識,便把大麻餅叫作“鴻章餅”。合肥大麻餅飲譽省內外,暢銷全國各地。
又叫芝麻切片或澆切片,根據原料不同又分為白切片和黑切片。白切片又稱白切,已有百余年歷史,清光緒帝時就已聞名于世。塊方,片薄均勻、質白透明,表層伴有白芝麻,香、甜、脆俱佳。 安徽小吃白切,在安徽合肥被譽為糕點族中的“四大名點”之一。安徽小吃白切中“白”和“切”,都各有各的意思。安徽小吃白切的“白”即沒添加任何調味材料, “切”即一種刀法運用。光聽這名字就覺得有作為名點小吃的氣勢。安徽小吃白切具有片薄甜脆、質白透明的特點,口感酥脆,甜而不膩,清香味美,是糯米制品中獨具特色的品種。黑切片又稱黑切,是近年黑芝麻普及種植后出現的新產品,其口感比白切更香更脆。同樣在生產過程中不需添加任何調味材料
玉帶糕是安徽省漢族糕類名特產品,做工講究,質量上乘。相傳清朝乾隆年間,一品玉帶糕作為貢品,乾隆皇帝品嘗后嘖嘖稱贊,御封為“一品玉帶”,此后聲名遠揚。玉帶糕以冰糖、桃仁、紅梅、青梅、桂花、蓮子、桔餅、米粉、麻油等為原料,經科學方法,采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。黃色的核桃似黃金,綠色的青梅似翡翠,蓮子和桔餅如同珍珠瑪瑙;四周有米粉鑲成的白邊,酷象一條玉帶。香甜可口的玉帶糕已有三百年的歷史。它問世于巢湖之濱炯煬河鎮,成名于和縣雍家鎮,后發展到全巢湖。一品玉帶糕用料考究,工藝獨特,需經三十多道工序作業,遠為普通方片糕所不及。成型是制作的關鍵所在,必須將糕粉環布糕的表皮,中間是切碎成片的核桃仁等果料和佐料,形成糕瓤。待其組織結構緊密細膩,方可切片成糕。制成的一品玉帶糕嵌花套色,堆砌浮雕,形態美觀。由于一品玉帶糕營養豐富,美味可口,尤其是含有核桃仁等成份因而長期在消費者中負有盛名。 傳說巢湖地區的民間作坊,早就能夠制作各種糕點,特別是方片糕,種類很多,是人們探親訪友最喜歡攜帶的禮品。社會需求量大,糕點的產量也大,競爭也越來越烈。至清朝乾隆年間,有個在炯煬河邊的糕餅坊,精工細作制成一種大方片糕,美其名曰“玉帶糕”。玉帶糕做工精細,選料講究,式樣好看,味道上乘,一經上市便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,并逐漸風靡其他地區。玉帶糕風行于市不久,這家作坊的一名師傅回到家鄉安徽和縣雍家鎮,也建起玉帶糕作坊,并很快成為當地名產。當時,乾隆皇帝下江南,正路過雍家鎮。地方官便將玉帶糕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品嘗。乾隆皇帝見這色彩分明、圖案清晰的糕點,未入口就喜歡上了,待他拿起來送入嘴后,頓覺甜潤清香。嚼起來柔軟細膩,津津有味。乾隆皇帝嘗過天下無數精美糕點,但還沒有吃過如此風味,忙問此糕何名。地方官員見皇帝喜歡,正作著升官夢,聽到皇帝詢問,忙奏道:“此乃玉帶糕,取大吉大利、官場順利之意?!鼻÷犃T說道:“玉帶者,一品也,就叫它一品玉帶糕吧!”有了乾隆皇帝的封賜,玉帶糕從此更加走俏,暢銷江淮大地,成為安徽糕點。
在安徽合肥被譽為糕點族中的“四大名點”之一,形似筆桿粗細,長約一寸,故名“寸金”。糖表層脆、心酥軟、甜味醇, 具有橘餅、桂花的特有香氣,脆、甜兼得,老少皆宜。表層脆而芯酥軟,粗細勻稱,全身白凈,軟不粘牙,入口香甜,甜味純正,經久悠長。
性 狀:筆桿粗細,長約一寸
特 點:表層脆而芯酥軟,粗細勻稱